作为一名基层法院法官,日常被卷宗与庭审事务围绕,忙碌中难免对工作意义有所倦怠。罗翔教授的《法治的细节》恰如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法理与法治精神的新认知。
法理思辨:探寻法律与道德的平衡
书中对法理的思辨,让我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基层,许多案件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常涉及人情冷暖与道德争议。像邻里纠纷,法律能明确权责,但完全按条文判决,可能让多年邻里关系彻底破裂。罗翔在书中提到,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我们在审判时,不能忽视案件背后的道德情理。基层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权衡道德因素,寻求两者的平衡,让判决既合法又合情合理,真正解决矛盾,而非制造新的对立。
程序正义:守护公平的坚实防线
罗翔对程序正义的强调,让我深感其在基层司法中的关键地位。基层案件虽小,却关乎当事人切身利益,一旦程序出错,公平正义便无从谈起。在日常审判里,无论是证据的收集、质证,还是庭审流程的推进,都需严格遵循程序。一个小小的程序瑕疵,都可能让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损害司法公信力。所以,坚守程序正义,是我们保障实体正义、维护司法权威的基础,绝不可有丝毫懈怠。
法治信仰:于平凡中坚守正义
《法治的细节》让我深刻理解,法治信仰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理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平凡案件的处理中。基层审判接触的多是百姓生活琐事,如民间借贷、家庭矛盾等,但这些小事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案件里,我们的每一次倾听、每一份判决,都是法治精神的传递。我们要像书中所说,对法治充满敬畏与信仰,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让当事人在每一次司法体验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基层法官的职责,也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石。
在基层审判岗位上,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但只要秉持对法理的深刻理解、对程序正义的坚守和对法治的信仰,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就能让法治的光芒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