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张某攥着泰来法院的调解书长舒一口气——那笔拖了大半年的900多万保证金终于有了着落,更意外的是,他和合作方某粮库的老板居然能笑着聊起下次合作。这一切,要从三年前的稻谷收储合作说起。
合作中,产生了保证金纠纷
2022年秋,张某及某公司与某粮库签下五份合作协议,联手完成28500吨稻谷收储,某粮库支付收购基本资金,张某及某公司补足差额并交10%的保证金;某粮库负责库房出库,某公司负责收购销售,合作开局顺风顺水。
2025年2月,大部分稻谷已处理,剩余粮食却因利益分配争议陷入出库停滞困境。合作卡壳,保证金成了“悬账”,双方从磋商吵到签订结算协议——约定某粮库返还904万元保证金并支付利息,剩余稻谷出库,亏损也由其承担。可粮食处理完,保证金却没了动静,某粮库甚至发函要解除结算协议。
“钱和粮都按约定履行了,这账不能就这么算了!”某公司和张某急了,起诉索要保证金、利息、违约金及律师费,张某合伙人也被牵扯进来,三方利益缠成一团。
僵局中,事情有了转机
双方被拉到一张桌前,承办法官没先谈法条,而是聊起了生意——“你们当初选某粮库,不就是看重他们的渠道吗?经过庭审对峙闹掰了,以后找伙伴可就难了”“粮库做得是信誉,钱该还不还,谁还敢合作?”几番沟通,双方态度缓和了下来。
原来,某粮库不是不想还,是资金因先前生意亏损周转不开,加上和张某及某公司还有往来账没算清。
这个“疙瘩”成了突破口。法官引导双方把往来凭证摊开核对,最终算清:债务抵顶后,某粮库需支付894万余元。
钱数明了,新问题又来:某粮库拿不出全款,张某及某公司怕分期成“空头支票”。“不如分期还,加‘加速到期’条款,一期没按时给就一次性强制执行,利息也各让一步。”提议一出,双方都点了头。
张某的合伙人也被劝通:“把这事儿了了,你们合伙也清净。”
8月中旬,调解方案敲定:某粮库分三期还款,8月25日前付100万,10月31日前付500万,12月31日前结清余款及利息;张某及某公司放弃违约金、律师费诉求;三方纠纷一笔勾销。
签协议时,粮库老板主动握张某的手:“之前考虑不周,以后有合作再琢磨。”张某笑着点头:“疙瘩解开了,当然能合作。”
保证金的后续
如今,首笔600万元已到账。这场涉及900多万元资金纠纷,没经过激烈争锋,而是在沟通中挽回了濒临破裂的局面,为双方后续合作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