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执行信息公开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机构设置 庭审直播录播 预算公开 决算公开 法治中国行 新修订《保密法》

 

本案中保证人是否还承担保证责任

——再析保证期限和保证责任的法律适用

  发布时间:2015-02-13 16:02:59


20001213担保法颁布实施。其后不久,针对新法实施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的探讨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百家争鸣起来。如今十三年已过,其他新法大量出台,有关担保责任和担保期限等理论问题的探讨似乎变得沉寂起来;然而它们在民商审判领域却从未间断地存在、实用和争议着,弄清这一问题,对民事理论洞悉和审判实务把握都有必要。先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

【简要案情】

原告:泰来县某银行。

被告:王某、朱某、陈某。

20051125,被告王某向原告某银行借款6万元,用于粮食收购。双方约定月利率 10.695‰,20061125还款,并由被告朱某、陈某提供了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保证期间自借款之日起至借款逾期后二年。20081020原告泰来县某银行向保证人朱某催收过贷款。贷款逾期后,借款人王某未如约偿还借款本息,20091128通过担保人朱某给付原告某银行欠款1万元。其余款项及利息经原告向王某索要无果,于20111027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王某偿还借款本息,担保人朱某、陈某承担连带责任。

【要点提示】

在本案中,担保人朱某、陈某是否应当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保证人朱某、陈某对贷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保证期间自借款之日到借款逾期后二年。本案中,原告起诉时间在双方约定的保证期间之外,朱某、陈某是否还要承担保证责任?原告的催收行为及朱某的还款行为对担保人的担保责任是否产生影响?

【案件评析】

这样的案例能成为我们的研讨对象,审判实务中势必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主张: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和不承担保证责任。被告朱某、陈某主张,自2008112520101125担保合同诉讼时效期满,而原告在2011年的1027才向法院提起诉讼,早已超过了诉讼时效,担保诉权不再受法律保护;原告则反对这一主张,认为自债权债务关系成立以来,债权人从来就没放弃过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因为该笔债务是通过朱某引荐才形成的,但凡原告索款不可能越过朱某。双方各执一词,似乎莫衷一是。

保证责任及诉讼时效关系图

 

2005.11.252006.11.252008.10.202008.11.25→→→2010.11.20  保证人责任线

借款日期    应还日期    原告催收    约定保期届      催收产生的   

                                            保证时效日

                                                         

                                    2009.11.28→→→→→→→2011.11.28

                                   主债务人通过             ∣↑主债务诉讼

                                  保证人还款1            ∣↑时效届满日

                                                            ∣↑

2011.10.27

                                                             原告起诉日

从双方的约定和法律规定上我们不难看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在双方约定的保证期限内(即2006112520081125期间)债权人是否向保证人主张过权利,是保证人是否承担保证责任的前提;而主张权利后,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限能否延续,是问题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先看前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本案中原告有证据证明20081020向保证人朱某催收过贷款。从法律规定和案例事实上看,保证人及其责任状态经历了一个从保证期间向诉讼时效演变的法律过程。债权人既已向保证人主张了权利,保证人就需要在保证期满后继续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保证合同诉讼时效期满的20101020——除非存在法律规定的导致时效中止的情形。

案情推演至此,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事实,即20091128借款人通过朱某偿还了1万元钱,此举如何定性?对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后果是否构成影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达成的还款协议是否应当受法律保护问题的批复》,姑且我们把还款行为视为达成了积极的协议,受法律保护并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主债权的诉讼时效即可自20091128起重新计算,至20111128方满,原告在20111027向法院起诉,并未超过诉讼时效。这是对主债务人而言,对保证人意味着什么?是否也是因此同化了主债务人和保证人的诉讼地位?笔者持否定观点。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六条规定:一般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也就是说,自原告于20081020向朱某催收之日算起,至20101028二年期满时止,如果不发生不可抗力等导致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就彻底界止,任何引起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都不会导致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诉讼时效中断,因此,原告超过保证合同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已丧失了对保证人朱某、陈某的胜诉权利;当然,保证人自愿履行不在此限。

综上,二保证人在本案中可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关闭窗口